您当前所在位置:本站首页> 首页> 创新创业> 正文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作者:更新于:2020年07月23日 15:48浏览次数:

统筹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资源,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原则,系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课内实践为基础,以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活动(含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术科技竞赛为抓手,以讲座、论坛等专题活动为补充,构建课内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通过实施四层次九个专项计划,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课内实践体系

实施创新及开放性实验计划。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设备和环境支持。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特别是探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比例,继续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开放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建设,扩大学生选修覆盖面,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实施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实施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研究院所、地方政府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实施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方面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2、科研训练体系

实施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以第一课堂内的科研训练(Ⅰ-ⅴ)选修课程为载体,要求本科生自二年级起通过双向选择加入教师课题组或科研团队,接受科研基本训练。指导教师(组)按学期初提交的指导计划指导学生,每学期末学生提交一份综述、报告或一件作品,指导教师提交一份总结。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跨学科、跨专业组成科研创新小组,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训练过程中涌现的优秀项目推荐参加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竞赛活动,入围项目给以经费支持进一步培育。

3.综合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为引领,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三级训练项目体系,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覆盖面。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和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现有13项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开拓新的科技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每学院能够承担和举办2-3个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积极扶持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型社团建设,把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当中,加强对科技社团与创新创业社团的指导,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实施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竞赛计划。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竞赛为龙头,以国家、省部委、行业内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实行竞赛指导课程制,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施国际交流计划。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继续深入实施假期研学及交换生项目,为大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个人在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就业竞争力。

4.创业实践体系

实施创业实践计划。拓展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训区,完善配套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学生开展沙盘模拟创业、参与商业实体的运营,提高学生的企业运营和创业实战能力。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基地与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众创空间,重视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的挖掘,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作品向创业项目转化,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