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基因编码,每个关键节点的选择都在改写生命的表达。2005年那个金秋,怀揣着对生命科学的憧憬踏入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曾想到这片西北沃土上蓬勃生长的红柳,会成为我精神世界永不褪色的底色。
一、兰州理工:专业根基与人格塑形
在母校的四年里,不仅系统掌握了生物工程的专业知识——从生物化学到基因工程,从细胞培养到生物检测——更在红柳精神的浸润中,塑造了“坚韧、务实、创新”的价值观。老师的教诲不仅赋予了我扎实的生物工程与技术知识体系,也培养了用工程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精益求精”的工程精神。
如果说专业知识是硬实力,那班主任李志忠老师的言传身教则塑造了我的软实力。定期班会的小故事和书籍推荐,有《羊皮卷》的智慧、有《宽容》的胸怀,有“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的《菜根谭》、有认识世界的《自然辩证法》,还有《共产党宣言》的信仰和《生命是什么》的追问等等。李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做人要像红柳,扎根贫瘠却向阳生长”的箴言,像一颗种子,慢慢的在心里生根发芽,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底色,也称为班集体成长的精神动力。我所在的生物工程1班在2006年度获校级先进班集体,2007、2008年度连续获校级标兵班集体和“五四”红旗团支部,2009年毕业时,考研录取率达到41.18%,名列当年全校第一。
在校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三年,则是综合素质的淬炼场。组织学术讲座时的精益求精,筹备文艺晚会时的创意迸发,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沉着应对,这些经历犹如生物反应器中的酶促反应,加速催化着我的综合能力。特别感谢学院领导给予的信任与包容,让我们能够将“红柳精神”中“扎根奉献、坚韧进取”的特质,转化为服务同学的切实行动。
二、产业深耕:从技术到商业的跨越
通过校园招聘,2009年毕业后,我进入了江苏豪森药业从事医药销售工作,正因为有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在公司拿了“学术之星”“优秀新人”等诸多奖励,将学校学习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011年加入德国拜耳,跨国企业更专业的培训,更完善的体系让我快速发展,拿到“最佳演讲”“优秀学员”“优秀员工”“高绩效员工”等多项奖励。作为全球500强的外资企业,其全球化视野让我逐步认识到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全貌,也萌生了向产业上游投资的念头。
2015年受朋友邀请转型金融领域,看似跨界,实则暗含内在逻辑。在上海翊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融资租赁业务开始,最早也是从医院的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做起,逐步往上游拓展业务。后来租赁行业逐步回归产业本质,需要对各行各业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跟进产业投资项目,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在医疗健康领域深耕发展,也逐渐发现除了生物领域的技术门槛外还需要专业金融知识才能准确评估。于是经过一年备考,201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攻读MBA项目,2021年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还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二等奖学金”等荣誉。在系统学习了公司金融、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后,也终于搭建起连接生物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桥梁。
三、投资实践:专业与金融的双重赋能
如今作为公司总经理,主导的医疗健康板块的股权投资始终秉持两个原则:一是用生物工程的专业眼光穿透技术泡沫,在评估基因治疗、创新器械等项目时,能快速把握技术路线优劣;二是以产融结合思维助力科学家创业,把科研产业化,为初创企业保留足够研发弹性和生存空间。
这种独特的复合能力,正源于兰州理工大学赋予的“工程师+管理者”双重基因。当年在学生会协调学术活动与文艺晚会的经历,与如今平衡技术风险与财务回报的工作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兰州到上海,从黄河之滨到黄浦江畔,变化的只是坐标和场景,不变的是红柳般坚韧的生命力。未来,期待以“产投融合”的新范式,反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炫彩母校“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专业与学科发展,这或许正是对母校“奋进求是”校训最好的践行。

(撰稿:雷光荣;初审:李志忠;二审:王永刚;终审: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