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广袤的科研沃土上,一位青年学者“二十年如一日”,完成了初探生物工程到草学研究骨干的蜕变。他,就是我校2005级生物工程本科、2009级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兰州大学2012级植物学博士、2016级草学博士后,现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的王剑峰教授。他的成长轨迹,诠释了兰理工“奋进求是”与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

兰州理工筑基:从生物工程到微观世界的探索
在本科期间,忘不了班主任李志忠老师主持的每两周一次的班会,忘不了“每天早上课前十分钟演讲”的操练,忘不了推荐《菜根谭》《羊皮卷》和《宽容》等课外书籍的人生智慧,忘不了“夯实专业基础,学习改变命运,毕业考研究生”的叮咛。200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导师马建忠研究员指导下开展马铃薯-微生物互作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到促进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内生菌,为后续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兰州大学学习:解析内生菌促进植物生长机制
带着对植物学的执着,王剑峰考入兰州大学,师从毕玉蓉教授,攻读植物学博士。他通过分离鉴定拟南芥内生菌,探究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在内生菌促进拟南芥生长和重塑根系结构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论文“Involvement of polar auxin transport in the inhibition of Arabidopsis seedling growth induced by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被自然·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评为2016年度全球180篇杰出论文之一。
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服务国家草业战略
2016年3月,王剑峰加入兰大草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中国工程院南志标院士。首次阐明了戊糖磷酸途径和氮代谢参与了内生真菌增强宿主醉马草耐盐的机制。目前主要从事禾草内生真菌抗逆生物学、根际微生物学与植物抗逆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贵州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等课题8项。截止202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

从兰理工到兰大,王剑峰始终以服务西部生态建设为己任。他坦言:“兰州两校的培养让我明白,科研既要仰望星空追求前沿,更要脚踏实地扎根实际”。 他的成长经历是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缩影。他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科技之力守护西部绿水青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撰稿:李志忠;初审:李宏斌;复审:李善家;终审: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