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本站首页> 首页> 正文

兰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


作者:更新于:2020年08月18日 16:34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和按学分收费改革的要求,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专业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着力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特色,我校本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线、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满足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基本标准,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原则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结合我校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下列主要原则:

(一)坚持整体优化原则,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围绕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教育计划,加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努力将学科专业优势转变为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卓越计划、基地班、国际班、攻读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卓越计划等的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要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精炼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注重课程衔接的合理性,特别是核心课程及其先修课、后续课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坚持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原则,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学科协同培养“厚基础、宽能力、重实践、强应用”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现机制。提倡和鼓励各个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突出专业和学校的特色,充分挖掘专业与学校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专业特色课程;在学科大类课程中,开设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大类平台课程。

(五)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

加强并整合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目标,改革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优化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科学设计各实习环节,强化设计类课程在理工类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加大工程训练力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形式多样、层次丰富、资源充足的实践创新课,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参加行业专项培训和资格认证。

(六)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各专业在修订培养计划时要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吸收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国际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出国学习、深造,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

四、培养方案的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

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创新教育四大类组成。


四年制工科类专业180学分,理科、经管、人文、艺术类专业170学分;五年制工科类专业225学分。实践环节确保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即工科类不少于45学分,理科类不少于43学分,五年制专业不少于56学分),非理工类各专业不少于15%(人文经管艺术类不少于26学分)。

()学时与学分

四年制本科专业理论课总学时(含随课实验、上机等)和独立实验课学时不超过2400学时,五年制本科专业理论课总学时和独立实验课学时不超过3100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0学时计1学分;公共选修课和创新课程20学时计1学分;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1周计1学分,独立设课实验24学时计1学分,随课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教学,累计16学时计1学分;创新教育占2学分。

五、课程设置说明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均为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年不断线。

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开设5门课程,其学分及学时分配见下表,总计256学时,16学分,均采用综合测评考核方式。其中实践教学总计4学分(64学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分散或假期进行,不占总学分,成绩计入学生思政课总成绩。“形势与政策”必修(32学时),按每学期8学时安排进程,分别安排在第1、3、6、7学期开课。课程归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任务由各学院辅导员承担。采用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2) 大学英语课程

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256学时(16学分),实践教学64学时(4学分),总计320学时。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每学期64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实践教学总计64学时(4学分),分四个学期进行,不占总学分。实践教学是基于网络的听说训练,旨在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水平。

(3) 计算机类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实行分类教学,按照专业需求分三大类,面向信息类专业(电信学院各专业、计通学院各专业、信管专业、信计专业)开设信息科学与C程序设计3.5学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学分;除信息类以外的理工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开设程序设计3.5学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2学分,其中程序设计包括C/C++、VB、VF、FORTRAN语言,各专业选择一种语言;面向人文艺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技术基础3学分。

(4)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

培养计划中课程名称为军训(含军事理论)。军事理论教学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6学时,学生自主学习20学时,由人文学院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军事技能训练2周,由学生处制定军事训练计划并组织实施。

2.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由原来的5.5学分增至8学分。该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按照范围宽广、实用性强、内容新颖、意义深远的原则设置,着眼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由学校提出课程设置门类和内涵,学院申报具体课程(见附件7),并由学院负责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由五大类课程组成:

一是文化与传统,使学生认识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与意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传统精髓,培养学生推动文化传

承、服务国家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科学技术与应用,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是社会科学与管理,使学生了解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四是文学艺术与审美,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五是自我认识与发展,使学生接受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指按学科大类设置的基础课程,规定了主干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根据“整体优化、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专业课程进行精选、调整和改造,明确各门课程在本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认证标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科和专业选修课

将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合并,设成

同一模块,统称为专业类选修课。

()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军训、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及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创业教育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注重现代工程对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原则上要求任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公共实践、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四类平台组成。

1.实验教学分为随课实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对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验内容,合理安排随课实验或单独设课实验。单独设课实验学时必须是24的倍数,否则按随课实验安排。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在85%以上。

2.金工实习设2周、4周二个平台。机械类为4周,近机类和电气信息类为2周。

3.各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金工实习、毕业实习(1~4周)环节,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至少确定3个实习环节。

4.对于课程设计,取消过短(1周)的课程设计,合理规划课程设计内容以2~4周为宜。课程设计在教学运行中可采取第1周分散进行,其余时间集中进行的方式组织教学。

5.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上限控制在15周,第16周毕业答辩。2010年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周的专业需下调1周。

6.实践教学环节以随课实验安排为主。对无法随课的实践环节可安排集中实践周,但课程名称要避免专业综合训练等内容模糊的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分为三大类:一是创新课程,二是开放实验,三是创新项目。创新教育课程按实践教学安排进程计划。创新教育学分是本科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占2学分。学生通过必修创新课程、开放实验或参加创新项目可获得创新教育学分。

六、培养方案学分结构表

七、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3.主干学科

4.核心课程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6.主要专业实验

7.基本学制:四年

8.毕业合格标准

具有学籍的学生,德育、智育、体育成绩合格,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XX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9.学位授予条件

符合《兰州理工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条件的毕业生,可授予XX学士学位。

10.课程修读顺序(建议表示为结构图)

11.本科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

八、组织管理

(一)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学院要加强研究,广泛调研,尽可能吸收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专家参与方案制定工作,学院内部要充分讨论并主动加强与相关学院间的沟通和协调,统筹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二)教务处负责组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各专业培

养计划进行审查与验收,验收合格的培养计划报校领导批准后颁布实施。

(三)各学院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培养方案必须经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报送学校的培养方案定稿必须有院长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认可。

(四)为达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考察我校已开课程,以保证名称的统一与规范,避免重复设课。各学院不得擅自改变课程归口,严格课程管理。各专业每学期学生的考试课程不能超过4门。

(五)卓越班、基地班、国际班、留学生班、国防生班应按照各类班级的特殊要求修订培养方案。软件工程专业参照执行工科180学分课程平台,课程设置比例可根据专业需求自行调整。

(六)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在周期运行过程中原则上不作调整。